【读典•悟廉】邓稼先: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纸上河山 诗歌 【读典•悟廉】邓稼先: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

【读典•悟廉】邓稼先: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

2024-07-07 04: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经典原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注释译文:这是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的诗句,作为“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将才智、精力、荣誉甚至生命,全部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将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爱化为对国家、民族的大爱。

延伸阅读一

延伸阅读二

邓稼先: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清代著名的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自号完白山人,便是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稼先自幼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用切身行动诠释了“奉献”的内涵。

北京陷落后,日军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还在念书的邓稼先气不过,撕碎了旗子,扔到地上还踩了一脚。这件事被校长知道后,虽然被搪塞过去,但是邓稼先不能在北京继续待下去了,家里安排他远赴昆明继续求学。临行前,父亲交代他:“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被他牢牢记在脑海里,也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此后,邓稼先求学于西南联大的物理系。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留学美国,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只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便读满了学分,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才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获得学位刚9天,他毫不犹豫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优厚的条件,立刻启程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投入到建设中去。

1958年,当国家需要他来领导核事业的研究时,他毅然接受了任务。从此,他过上了隐姓埋名的日子,不再发表学术论文,不再公开做报告,不能出国,甚至不能告诉家人去向。邓稼先调入二机部九院任理论部主任,担任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研制工作一开始,是有苏联专家帮助的,但后来情况起了变化。苏共中央很快借口当时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日内瓦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定,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有关技术资料等协议的项目。苏方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给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造成了重大困难。

当时对于制造原子弹,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自主研制,谈何容易。从哪里入手?这是邓稼先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那一段时间,邓稼先在思考的时候,常常喜欢坐在阳台上静静地听音乐。邓稼先的思考终于找到了方向,他决定,从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三个方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这等于是找到了原子弹喉咙的位置。

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算,邓稼先带领的研究人员终于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原子弹的蓝图基本成型。接下来,邓稼先迅速把理论部的人员组成三个组,分别攻关。研究人员开始进入一个齐头并进的繁忙期,他们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纸笔来计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一扎扎、一捆捆地装在麻袋里,堆满了屋子。每一个数值都要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一个关键数据算一遍要有上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开五六个方程式。

期间,他们曾经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苏联专家以前曾经随口说出一个关键数值,后来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和苏联专家说的并不符合。就这样,邓稼先带领大家反复演算了九遍,演算纸都从地面堆到了房顶。最终证实苏联专家的数值是错误的。后来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评价这次计算说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一次计算。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1965年年底,又拿出了一个氢弹理论设计方案,经过两次热核试验,证明了这个方案的正确。1967年6月17日,中国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拉太远。

主管 | 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宣传处融媒体中心

来源 | 政治工作部

原标题:《【读典•悟廉】邓稼先: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